誰是兒童?什麼是兒童?
好久以前(哇,八年),在和朋友討論卡維波的〈戀童症論述有什麼用?〉的過程中,我們岔題了去談另一個議題,「誰是兒童?」當時不覺得怎麼樣,這幾天讀 selena 和 NaNaMom 的文章,碰巧翻出來重新一看,分外有感覺。
作者: rg70 (回家) 看板: Sanctuary
標題: Re: 戀童症論述有什麼用?(卡維波)
時間: Thu Aug 17 19:38:09 2000
※ 引述《skywalker (Strength & Honor)》之銘言:
: ※ 引述《rg70 (回家)》之銘言:
: : 好問題
: : 誰是兒童
在《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庭治療的故事》(米紐慶 Minuchin)裡,我看到有幾個互動的場景是和我們嚴肅的問題有關。
這幾個場景是關於「怪獸兒童」的故事。怪獸兒童讓父母頭痛,認為他們很皮、一天到晚會作怪,甚至會惡意造成別人的傷害。米紐慶有一口袋馴服怪獸兒童的方法。
當怪獸兒童像是可愛的老鼠跟著吹笛人的音符翩翩起舞,按照著誘導享受到同樣的信任、分享與安全地界線(boundry)感時,父母們就像是氣急敗壞的市長,急切地要指責吹笛人轉移焦點,告訴大家這些「怪獸」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不要相信怪獸與吹笛人啊,他們說。
米紐慶涵義深遠地說他的家庭治療「定理」:如果(學齡前)孩子要比父、母高,他/她必須站在另一名父母的肩膀上。
他認為孩子所展現出的,是家庭的故事。家庭在敘說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當中創造了壞人、創造了代罪羔羊、創造了優等生,也創造了怪獸兒童。
*************
「例如,你可以輕易舉起他。」我用一隻手,輕輕把史帝芬抱下來。
「而且,你也可以這樣做。」我擁抱他並坐下,再拉起他的雙手,在胸部附近交叉;我緊緊地抱著他,讓他無法掙脫。
「你能動嗎?」我問,史帝芬笑著蠕動著,但無法移動。我勒緊一點,他縮進我的膝蓋裡,像滿足的小貓一樣微笑。
「所以,你是「小」男孩囉?你幾歲啦?」
「五歲!」伸出五根手指,完全願意當個小男生。
「我要讓你看看別的....去角落那邊把玩偶拿來,我要給你看看那個有趣的玩偶。」
史帝芬跑過去帶回玩偶;它好像是王子,實際上那是雙面玩偶。可以變成王子或青蛙。我要讓史帝芬看玩偶從青蛙變成王子,也要讓他的父母知道這個訊息。
「親它,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很好玩的玩偶喲!因為如果你親它,我把王子翻過來----它就會變成.....」
「一隻青蛙!」史帝芬很樂。
青蛙變王子是隱喻,是史帝芬從小男孩變成怪物,再變回小男孩的蛻變。這齣充滿想像力的啞劇,對史帝芬和他爸媽會有幫助。
「史帝芬一定有什麼改變,他相信他比兩位(爸、媽)都還高-----但是其實不是。」
........
「你必須找出方法,讓兒子變「小」。你們是荒唐的父母,一直以為這些小男孩有什麼力量。他們根本沒有。....你們不需要管教孩子的技巧,你們需要的是快快樂樂地和孩子們玩在一起的技巧。」
(p.229-231)
*******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要回答我自己的問題,誰是兒童?
兒童就是兒童。兒童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面貌。
這些可能性使得我們很難去刻板地定義一種石膏模板,
也許是年齡、也許是身高,也許是性激素開始的衝突年紀、
也許是反抗的標誌被複製張貼的行為。很難,
切割一群人類然後命名他們成為兒童。
但是比較可以在實踐上判別/知道的,我覺得是「不把他們當成兒童」。
拒絕聆聽。以某種單一的想像,獨白式的說故事,固定的劇本,
把他們變成某種「神話學課本」裡面的教學範例。
就像那隻在文法課本裡面孤零零的獅子一樣。*
魚骨頭
*(「我的名字是獅子。」是羅蘭巴特在《神話學》裡舉的例子。)
延伸閱讀
誰是恐怖製造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