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日 星期日

白蛇傳

1975 首演,1996 錄影場。

七零年代

不得不回到七零年代,那個壓抑又充滿爆炸衝突的年代。

彼時的台灣在國際政壇上一再遭挫,最後退出聯合國。同時,自一九七一年的釣魚台運動起,到一九八一年的美麗島事件,激忿的人心激起了一股文化復振的思潮,提出了創造自我文化的願景(王墨林,2004)。於是有了「唱我們的歌」的民歌運動,以及「跳自己的舞」的林懷民的雲門,於 1975 首演的《白蛇傳》。

自我的二元對立

《白蛇傳》劇中,法海與許仙的角色算是比較平板,不如青蛇與白蛇的突出。唯在劇末,許仙掙扎猶疑於法海與白蛇間,映照著本我與超我、欲望與禮教的矛盾,是有趣的自我的隱喻。

青蛇的平反

與「傳統」情節相異,林懷民在編青蛇時揚棄了紅娘式的花瓶角色,類似於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不再只是陪襯的綠葉、慾望遂行的布景。作為慾望的主體,她與白蛇於情場角力,同時競爭許仙;目睹許仙與白蛇竹簾後纏綿時,備受煎熬;白蛇欲與法海鬥法,青蛇由嫉妒情敵而拒絕白蛇,到因同情白蛇的頹態而並肩作戰……。青蛇不再逆來順受的「成全」,而是直接的敢愛敢恨、形象鮮明的獨立女子。

身體政治

比較起來,林懷民所編的青蛇毋寧更像是主角,他讓青蛇採用瑪莎‧葛蘭姆的技 巧,在幾段重要情節以腹部扭動抽慉的動作,表現強烈的情感。進一步來看,揉合了傳統與現代/京劇身段(?)與現代舞的《白蛇傳》,林懷民用青蛇這個角色宣告了與傳統不同的身體,一個不再壓抑/不守禮教/欲望坦然的自由的身體。

對照當時的政治冷肅氛圍,林懷民的舞,以叛逆抵抗壓抑,取用漢文化的傳統並加以轉換,似乎可以讀出他舞作上展現的政治態度。

參考文獻

王墨林,2004,〈我舞故我在,一切從七零年代開始〉。
盧建榮,2000,〈百年台灣1971-1980:再一次,我是誰?〉。
蔣勳,2004,〈美是不急迫的〉。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