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當我們碰觸到自己的極限,在孩子面前。

何以父母無法使用積極聆聽我訊息呢?

因為比起接收孩子心聲,父母認為影響孩子更重要。
因為比起敞開心聲,父母更想表達觀念,教育孩子。

然而,積極聆聽與我訊息的背後是什麼呢?

積極聆聽意味著:父母原原本本地收到孩子的心聲
我訊息意味著:父母不只是所扮演的角色,還是個真實有感受的人

何以原原本本接納與真真實實敞開如此困難?
何以影響孩子的需求經常超過欣賞孩子現狀的存在?


其實,這是一篇舊文。

好久以前,大妹小妹剛出生,我在網路上漫遊,找到一些部落格,大抵以幾個媽媽為中心,形成一個密切但自由的聯盟,互相觀摩、提供意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時,媽媽們在討論處罰這件事。

有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想,教孩子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我們得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的作法,是不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呢?

我要是打了小孩,不只秀媽饒不了我,我也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瑞典宣揚的兒童權利還有一個特色:它不僅禁止體罰,也禁止其他羞辱行為。而從親職法相關條文中的「其他」兩字可知,瑞典國會認為體罰本身即是羞辱人的行為。這符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闡釋的體罰性質:「照護者最常說的體罰目的是在懲罰、矯正或訓練兒童(Bell, 1975;Gil, 1970;Kadushin與Martin, 1981)。體罰普遍被認為是改變兒童行為的方法。然而,體罰也有其心理面向。在孩子挨打之前要求他們彎下腰或是脫掉部分衣物,目的是要羞辱他們。要求小孩去拿取要施打他們的工具(例如從樹上折下樹枝)是要強化他們的恐懼與擔憂。比小孩更巨大且更強壯的成年人使用蠻力,傳達的是權力、控制與嚇阻意涵。因此,體罰不僅是攻擊肉體的行為,也是一種心理的侵犯


……到了這裡,我停住了,文章不知道該怎麼發展下去。沒辦法,只好堆在草稿堆裡,放著養香菇。(誤)

一年過去了,考驗終於來到我們頭上。

從小夜開始上學之後,我們的生活形態一直處於改變與適應的狀態。妻開始進入職場、上成長課程;大妹小妹開始需要「飼養」之外的陪伴;小夜上學、戒尿布、和妹妹們競爭「關愛」;我開始打開個人空間/時間/世界。

小夜開始「不乖」。

我們在情勢緊繃,她無理取鬧時與她吵架——吵架,至少維持平等的狀態。失控時,我們拒絕她的要求,兇她。

我們淪落到向孩子展現權力、控制與嚇阻。雖然,我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才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極限,我知道資源的捉襟見肘,我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我終究是如此了。

前幾天,在草葉集看到理書的《養出有力量的孩子》。理書是妻的導師與偶像。因「同行相忌」之故,每次妻提起,我一律嘻皮笑臉以對。(我很幼稚!)但我總留意她的書。理書的追隨者與她寫的書的推薦者,有種不尋常的領域區隔。我的意思是,他們兩方看起來,分屬兩個世界。但他們透過理書,(虛空地)連結在一起。我不理解。

小夜繞著身旁的瓶瓶罐罐(!),扭來扭去、碰碰撞撞,我快速瀏覽目錄,然後眨眨眼睛,再提高速度,讀序。

理書談到(她帶領過的)台灣近年來的父母團體,主要課程大致以父母效能訓練為基礎。在課堂上,教者與成員都獲益良多。但回到家裡,父母的積極聆聽與同理心,往往在面對孩子時卡住了。

為什麼?

理書說了一個故事,關於她、瑤瑤、瑤瑤母親。這個故事是解謎的鎖鑰。

父母,揹負責任,帶著生存焦慮進入管教位置,所以面對孩子行為出狀況時,管教的急切讓他們難以原原本本接納真真實存在;因此,風行美國的父母效能訓練,對大多數具有傳統理念的父母,有實施上的困難。


所以,怎麼辦?

去買《養出有力量的孩子》吧。哈哈。

(咦,原來,小米媽也買了這本書。)

延伸閱讀
相遇
一開始就不孤單
我與小米與我們之間
NaNa's Home

2 則留言:

  1. 我們都很能理解這其中的gap...不過真的很難做到理想中的境界, 即知易行難, 尤其是個性超急的牡羊座如我.

    話說回頭, 大約半年多前, 暗地裡主張死也不打小孩我, 忍不住出手了, 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要如何矯正她的行為? 後座力也真是大得難以讓人承受, 總之, 要學習的事還好多...

    回覆刪除
  2. 是一輩子的功課啊。

    很多緊張的關係都是源於大人和小孩的需求有衝突。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避開衝突的情況。真的避不了,就考驗度量、修養和本事了,哈哈。最末者可補前兩者之不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