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為錯,可以攻玉。這學期像在讀中國當代史。對文革和六四的看法煥然一新。文革是十年浩劫的說法,原來是以城市和資產階級為中心。農村在那十年間,教育普及,特別是中小學。可以說,是把資源從城市的大學轉移至農村的中小學。自五十年代起,一直困擾中國社會的城鄉二元問題,也因為文革時期的大規模人口和資源遷移,而略有改善。其他如逼害知識分子、破壞文物,都是集中在城市的現象。城鄉二元問題,在改革開放後惡化,以至社會學家提出,中國是斷裂的社會,城鄉的鴻溝越來越闊。
鄧小平在七八年重新掌權,黨內的精英主義抬頭。在文革時吃盡苦頭的知識分子、學生,引鄧為同路人,以為大家都擁護精英主義,會大肆改革,重振讀書人的威嚴。但鄧的著眼點,是源源不絕的外國資金。所謂精英,已不是舊日中國社會的士大夫文官,或五四時牽頭改變國家的大學生,而是政權結合財權的統治階層。學生花了大概十年,認清這事實,期待轉化成憤怒,終致六四。六四的失敗,除了黨的鎮壓,另一原因是學生不肯結合群眾,而且目標模糊。當問及他們會不會爭取工人的支持時,學生態度曖昧不明,只說會爭取社會的支持,迴避與工人結盟,終難團結群眾。對民主的理解,時而陝獈,以為只是投票;時而盲目,以為民主是長生不老藥,可以令人凌駕一切社會、自然法則。在手辣的鄧小平治下,缺乏群眾基礎、目標含糊的群眾運動,必然失敗。
—〈一個東西,如果大家都說它好,那它一定是不好的。大家都說不好的東西,則多少是好的〉台灣絕大多數人不懂六四事件真正的原因
試想什麼運動可以讓全中國到處引起共鳴 ? 只有一種運動那就是 "吃飯"
中國在 1988, 1989 年物質缺乏, 連兩年通貨膨脹率超過 20%
大多數的物資有錢還買不到, 必須改用外匯券才能買
人民幣和外匯券票面 1:1, 外省老兵多餘外匯券黑市可以賣到 2:1
也就是說一部腳踏車定價 200 元的話, 實際要 400 元才能買到
80 年代末世界各地通膨到處都有, 中國難免受波及
但是中國那時候大多數人不懂經濟學, 以為是貪官, 奸商囤貨造成的
我有個朋友 1988 年考進蘭州大學, 他說印象最深就是伙食一天比一天差
過去中國把民間未經政府許可的交易叫做 "投機倒把" 這是要槍斃的行為
1978 年開放後, 個體戶敢從商, 敢 "投機倒把" 而且生活愈來愈好
(解釋一下, 個體戶大多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邊緣人)
一般人看了很不是滋味, 產生反商情結
歸罪於原因是 "開放太快, 資產自由化太快, 個體戶囤積貨物"
像我朋友就以為他們的伙食費都被學校和個體戶串通貪汙掉了
當時中國的領導人是胡耀邦, 趙紫陽和胡啟立, 三個都算溫和派
所以敢陳情要求治貪腐, 前面提到蘭州那個朋友一聽到北京在抗爭
他們砸掉伙食用的鐵盤上北京去支援
結果陳情到一半, 胡耀邦竟然死了
學生的感想是 "改革無望" 竟然想寄望剛剛訪問北京的戈巴契夫
這時候鷹派抬頭, 把他們用武力驅散了
從頭到尾和 "民主" 無關, 國民黨硬把他掰成 "反中共, 爭取民主" 的大戲
當時學生在廣場升五星旗, 吾爾開希正在申請入黨
人家學生要的是 "治貪腐, 黨內改革, 自由化不能太快" (因為看到社會貧富差距拉大)
總歸一句, 共產黨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如來佛, 跳不出他, 也沒有人敢挑戰他
六四事件過程中比較正面效應是喚起 "重視新聞自由" 的觀念
因為過程中政府要報紙集體撒謊
結果報社人員集體怠工, 上街加入抗爭
現在北京人很尊敬這些報社的, 卻很瞧不起鬧事的學生
這才是真正的六四
六四過後中國又回到 "貶商" 的時期, 經濟大幅衰退
直到 1992 年鄧小平自己到深圳重新鼓勵個體戶, 商人地位也重新崛起直到今天
—DLowe‧PTT‧Gossiping外人對六四其實理解得很有限,六四到底為中國帶來了什麼?我們總以為那是對民主自由渴望的發聲,它應該促使了中國的改變,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在那個時候留下的東西,我們的所作所為,影響是有限的。大家都誤會了,其實社會上思想價值的轉變,在六四之前就已經開始發生,六四以後反而受到箝制,可以說六四阻礙了這個轉變的繼續,自由思想的發展。但是對大陸的經濟體制開放是有幫助的,政府因此知道了老百姓的需要,去解決社會問題。」柯夫說,「我能夠體會婁燁的情緒,婁燁在這部電影裡放進了很多他私人的情感,能夠引起我的共鳴,但一般人看就會吃力。我們時常會想,這二十年來我們因此失去了什麼。青春也好,激情也好,浪漫的權利也好…」
原來從六四學運你沒有得到什麼,反而是失去了許多?我問。
「是啊!個人的情緒、遺憾、不捨,我從電影裡都看到了,那個時代對我們來說,是集體做了一個很美的夢。」
—〈一無所有──政治與性愛以外〉‧成英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