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1日 星期四

少年時代

導演:筱田正浩 Masahiro Shinoda
1990/日/Colour/117mins
紀錄:
IMDb: Childhood Days


一個鄉村,在二次大戰,日本軍國主義盛行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場依照叢林法則的精采階級鬥爭。

就單獨從鬥爭部份來看吧。

進二這個性格溫和、善良、富同情心的角色。等於是一面鏡子,一個基準點,強烈反映出其他鮮明角色的特點。

進二進到鄉村,代表的背景是城市、高知識份子(帶來的書)。在學校獨霸一方的大原,在城鄉差距下引起的自卑、知識水準的落後(如果簡化到單單以書為衡量標準來看),以及對外來同等權力地位(都是班長)進入的防備心理... 等等因素的混合下,立刻產生地位被挑戰的危機感。

於是為了消除這個威脅,大原採用打壓策略逼其臣服。在學校以其勢力姑立、排擠進二,以獲得優越感,並避免進二擁有個人勢力。而一方面為了縮小知識水準的差距,在下課後一反其敵視進二的態度,向進二借書。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原對進二的敵視竟然是有選擇性的,而不是一見面就眼紅。這種態度的不一致,明顯的反映出大原所反對的不是進二「本身這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階級地位。

然而儘管打壓不斷,大原對其地位保持的危機感依舊未減弱。所以當進二與他在課堂上分別被老師叫起來念課文,他馬上懷疑同學把他拿來和進二比較,笑他、看不起他;阿太與進二過從甚密,他也馬上與阿太對決,逼其屈服,以維持對進二的孤立。最後在「進二的完全服從,以及講故事給大原聽」的情況下,大原向老師推薦進二為副班長,有點「摸頭」的味道。兩人的關係才由敵對衝突化為從屬,達到暫時的穩定狀態。

談談進二。基本上進二個性溫和,心態善良,富同情心。理論上,這種不與人爭的性格,會使他在進入新環境時,受到最小的排擠阻力。然而團體的排外性是不可避免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人類的共同認知。加上進二的個性不強,使得大原更加肆無忌憚的壓迫他。這種個性對他的處境來說,避免了爆炸性的衝突(最大的衝突,不過是放學回家時,不肯跟著唱歌,被壓迫到哭),但是也注定了屈從的最終命運。

須藤的出現,是一個重大轉折。他把權力結構的爭奪層級升高為政治鬥爭的形式。他知道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挑戰大原,所以不採用阿太的模式。他的原則很簡單~~結合反對勢力,翦除大原的羽翼。以致於到最後,大原是獨自面對以須藤為首、阿太為主力的一群人,焉能不敗?須藤的工於心計,在他另一個手段中表露無遺。在大原被擊敗後,他要求每個曾受大原壓迫的人揍大原一拳。象徵明確的表態與大原劃清界線,以示對須藤的忠誠。而且重要的是~~斷絕與大原重新結合的可能。另外須藤翦除出頭勢力(阿太);持續對大原的鬥爭,以免他捲土重來,益發證明了他鬥爭手腕的高明。

回到「革命」之初。當須藤邀進二加入時,進二其實是沒有太多選擇的。雖然當時他不願繼續臣服大原(因為美奈子的刺激,他拒絕說故事給大原聽,於是被排擠),但是以他不強烈的性格,可以看出他對大原並沒有很強烈的不滿、憤恨,他不願服從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美奈子的影響。況且被排擠後,他的處境也沒有嚴重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所以當須藤邀其加入反對大原的陣營,他其實沒有甚麼意願。(從大原失勢後,進二對他的同情就可以看出來,他並不是反對大原的。)會使他做了加入的決定,是他的性格。進二其實是一個沒有自己的人。他的所做所為,都是週圍的人要求他做的。即使他不接受別人的要求,那也只是暫時性的,他的反抗不會強烈。所以當兩大陣營(大原、須藤)要求他歸附,他甚至不能置身事外。他軟弱的性格,雖然使他不受爭議,但也使他很容易被收編,形成甚至是他不願意成為的共犯結構。

看大原、須藤、阿太,你想到了甚麼?我聽到楚漢相爭的殺伐聲。大原,典型的霸王。他勇悍,所以可以接受阿太的單挑;失勢後,驕傲如獅子(阿朱是這麼稱喬峰的)的他,不願接受進二的憐憫,甚至被打傷,也不願讓老師知道真相。須藤,不就是劉邦嗎?他的鬥爭手腕,再再顯示出他是個梟雄。阿太,所有所謂「開國功臣」的翻版。須藤要靠他打天下,但狡兔死,走狗烹,一到了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的「大將地位」沒有存在的必要,且會影響到須藤的位子時,就難逃被翦除的命運。

小小的鄉村,權力爭奪的縮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