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1日 星期四

藍色情挑

導演:奇士勞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1993/France/color/100mins
紀錄:1994年威尼斯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
IMDb: Blue


我想,這部片子在寫「超越」。

超越的觀念起自於精神分析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他在《自卑與超越》(What live should mean to you)中認為人皆有力爭上游的本能,如果這種本能沒有適當處理,人就會產生「自卑」而導致心理問題;佛洛姆主張「愛與被愛」的本能;人本心理學馬斯洛主張人有「追求自我實現」的本能。就這個脈絡來看,這些理論都期待發現「人有超越向度」。

榮格(C. G. Jung)認為人不只有個人潛意識,還有「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就是個人的意識中保留了每一代潛意識的總和。例如多數人都有怕黑、怕蛇的本能,依照榮格的想法,這是在原始時代的老祖宗們因為常常被蛇咬、常常在黑夜被野獸攻擊,所留下來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歷史感」的本能,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當我們遇到「大時代」:美麗島事件、中美斷交、六四天安門、... 我們會熱血澎湃,想親身參與來證明個人的生命在時代有所回應。

阿德勒的觀點,肯定了人為了對活著的價值提出解釋,必定會尋求「自我超越」。然而,甚麼是超越的指標?是宗教、愛情、道德、藝術、民族國家、歷史使命感?你活著,為的是甚麼?

回到藍色情挑,整部片子,刻劃著茱莉的追求超越的過程。經歷失去親人的重大變故後(所有追求超越的動力都來自生命出現困頓),如何在與週圍人群的互動中,尋求自己的超越~~或著換個說法,救贖。

妓女是蠻大的轉折點。她讓茱莉從完全對外封閉的狀態下,發現了另一種可能--人群。然而我不太同意那個妓女是唯一的、最初的轉折。在茱莉和妓女產生互動前,茱莉雖然是「自私」的,但是其實她的善良本性還存在的。她分家產給兩個僕人;在路上關心病重的流浪漢(是在妓女拿花拜訪她之前)。遭遇了重大變故,並沒有使她原本善良的本性(由丈夫情婦口中可以得之,過去的茱莉是善良的、會為人設想的)消失殆盡。

如果說妓女是她尋求超越的動力,那愛情就是她追求超越的手段。經由奧立佛,她從原來的作踐自己的心態,到願意為他譜曲,接著跳過尊重的階段,進入完全融合、不分彼此的境界(不需考量是否要尊重~~不著痕跡)。最後她所到達的階段很類似容格的說法。然而這就是終點嗎?

我的看法,茱莉最後的狀態非常容易變成集體主義的附庸,而抹殺了「人」的個體面目。人類一家的偉大情操,和集體主義不過是一線之隔。所以我不認為這就是終極的價值~~至少,不是我的。人的自我超越應該是沒有最後的終點的,否則無法解釋其時間向度。然而這不就表示自我超越只是一個個的過程?在這段註定沒有終點的路上,我們是不是將白白走這一遭?活著的意義在
哪?大哉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