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自由的滋味。

如果說,自由有所謂的「滋味」,那,自由是不是也該有「賞味期限」呢?自由的「賞味期限」,又意味著什麼?又或者,自由能恆常不壞,永久防腐——可能麼?

做紀錄片,當然對司法體制提出批判,但我們並不是希望把它批倒就好,而是希望它能健康起來。

—蔡崇隆




好久啦,多久了?黎明靜走時,我們穿的背心上的數字是「九」,意味著當時距離死囚平反大隊發起之日,已經九年。而現在距離黎明靜走,又是九年過去了。

整理好小夜的房間後,我把一直放在衣櫃裡的背心拿出來,掛在衣櫃的門上。幾個星期前妻看到了,隨口提一下,問了諸如「背心是怎麼來的」之類的問題。我想,她不知道我為什麼把背心掛出來。而我好像,也不知道。

蕭紫菡小姐訪問了紀錄片《島國殺人紀事Ⅰ/Ⅱ/Ⅲ》的導演,蔡崇隆。

我們也曾問過兩個年輕的女孩:「你在乎他們的死活嗎?」她們很直接地說:「不在乎!」我向蘇建和提過此事,他似乎也很理解,他說:「因為,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哪有時間去關心這個案子呢?這是很難的,但不能因此就說他們不對…


我理解,我也很心疼蘇建和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重擔或生命難題要背負,但如果每個人只看著自己,對旁人的苦難毫不關心,不是太可悲了嗎?或者說,這樣閉眼不看別過頭去,真的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嗎?

公共電視 紀錄觀點《自由的滋味》
首播
7月7日 週二 晚間10點
重播
7月8日 週三 凌晨2點30分
7月11日 週六 下午3點


台灣司法史上最受矚目的蘇建和案,2003年再審獲判無罪後,2007年改判有罪,檢辯雙方再度展開馬拉松式的法庭攻防戰。事隔八年,<島國殺人紀事>團隊重返火線,檢視大審幕後投入空前資源調查的司法機制,紀錄多年對立的的兩造心態與殊異的生命經驗,也全程追蹤「破案之神」李昌鈺在台美兩地的鑑識行動。

或許命案真相在法律上依然無解,但<自由的滋味>將以更獨特的觀點,與更寬廣的視野帶領觀眾接近真實。

一個爭議18年的世紀懸案,究竟殺人者有幾個人?受害者又是否只有吳氏夫婦兩人?蘇建和、劉秉郎與莊林勳三人到底是英雄?還是魔鬼?懸宕在有罪與無罪之間的自由?又是什麼滋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