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族以及其他。
她們往往寧願以一趟計程車費,換得小獸可以快樂尖叫的坐十幾次電動車,不然或可換取一份各速食店所推出的夏日套餐,可在冷氣間消磨好久,任小獸玩那蕃茄醬或可樂裡的冰塊或套餐所附贈的玩具,暫時不用纏母獸,母獸可發呆或偷偷打量張望陌生的周圍其他人,好奇那些無聊情話說不完的年輕男女,年紀差距與她最近卻是她最感遙遠的一群;也可能她剛剛狠心又幫小獸買了一雙史努比鞋(鞋並不貴,但問題是小獸已有四、五雙了),以為一趟計程車費可以抵銷一半鞋價……等等,但請不要誤會她們是貧窮、所以必須斤斤計較的一群。
其實,在並不很久以前,她們亦曾經是一群以一套當季流行服裝、一份下午茶、一本時尚雜誌作為貨幣計算單位的族群。這是不是拉近了一點你與她們的距離,使你漸漸想起她們也曾經是人,曾經如同你目前已熱烈追求、神祕莫測的女孩。」
—〈袋鼠族物語〉‧朱天心
少甫寫英國的玩具巴士、幼教服務。看了之後,原來只是想留言談談父母在家帶學齡前孩子,以及羨慕一下容容(是的,他和小夜都是容字輩的)的新玩具,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大概是字數太多,竟被樂多認定為 spam 留不了言。沒法子,回來寫自己的格好了。
少甫提到台灣的現況:
去年回台灣時跟幾位有小小孩的爸媽聚會,聊到將來小孩去上幼稚園的問題,大家對於把小孩送去幼稚園都很苦惱。不是怕老師不認真教,讓小孩虛擲光陰,反而是怕老師都太認真想要教些什麼,卻剝奪了小孩應有的,盡情遊戲的童年。苦惱又能怎麼辦呢?自己帶的確是一條路,卻又沒有那麼簡單:要是無法提供豐富的環境,等於閒置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天賦;但光是張羅這些素材跟器材,就夠忙了,更別說小量採買難以避免的經濟上的代價。
私以為,父母自己帶孩子其實是不太困難的選項,只要沒有經濟壓力,又耐的住「寂寞」,強者如selena就有許多不花錢卻豐富的素材和想法,可供父母借鏡,帶學齡前的孩子。在大都市裡,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反之,有優勝的自然環境。
這些技術性的問題總會有解,我認為最困難的,是如何妥善處理大人和孩子的依賴關係,不阻礙彼此的成長。看到有些自己帶孩子的朋友,小孩黏著大人而獨立困難,大人學不會放手而失去自我,實在難過。學生時代讀《孤獨》,書中提到「依戀」和「依賴」的差異:
波爾比認為,人類自嬰兒期開始,最主要的需求就是與他人之間的有扶持作用且有回報的關係,而這種「依戀」的需求遠超過對性滿足的需求。一個成人與其他成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有賴這個人在兒時對依戀對象的體驗。一個小孩如果從生命之初就確知在他需要時,他的依戀對象一定就在身邊,他就可以培養出一種安全感與內在的信心。成年時,這種信心讓他可以信任並且愛其他人。異性之間如果已經有愛與信任,性滿足是很自然的結果。
……
在孤兒院等福利機構長大的兒童,人格上比一般小家庭的兒童較不穩定,而且要求也較多。然而,人類卻有驚人的彈性,即使長期被孤立且被虐待的兒童,也會在環境轉好時,設法彌補他所喪失的一切。
……
依戀與依賴不同。人類的確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會長大。出生時,依賴性在最高點;但是,依戀在嬰兒六個月大之前並不明顯。依賴性會逐年消失,依戀的行為卻持續終生。
—《孤獨》‧安東尼‧史脫爾
朱天心對袋鼠族有頗精闢的見解。彼時魔女老師會帶著年紀半大不小的喬來台北替我們上課。白天他們逛台北,都市趴趴走;上課時喬笑嘻嘻地看我們被他娘親折磨,拉筋飆汗扭曲哀嚎;下課後的永康街宵夜時間,女人們八卦成一團,溫文的大樹和我輪流負責哄喬吃飯、抱他(走累、車多時)逛街。我曾印〈袋鼠族物語〉(我的天,學測有考過耶)給她看,她隨便讀了讀,揚揚眉,「你說我是母獸?」那殺的我丟盔棄甲的眼神,現在回憶起來還會一陣惡寒。
題外話,公視再度重播《危險心靈》,我也再度錯過近一週的進度。(泣)不過,這次鐵了心,我要天天追進度,一定要看完!昨晚的劇情發展到詹老師得了便宜還賣乖,開始卑劣地運作權力整小傑(在他的邏輯裡,不走他認定的好學生的路,就是「壞學生」,作老師的只能「放棄」他,「確保」他成為「壞學生」),小傑媽媽的內心從一開始的「甘願領受老師的教誨」漸漸轉變為「無論如何要與孩子站在一起」。有一幕,作母親的望著孩子被罰坐在走廊上上課的孤單的背影,內心獨白著,「自己的孩子,不知何時已長得這麼高了……,自從他上小學之後,好像再也沒有這麼仔細的看著他了……」哎,我眼眶又不爭氣的開始發熱。
一般公認,纏人的行為表示沒有安全感。孩子不讓母親片刻稍離,是因為他不相信她會再回來。反之,孩子如果相信依戀的對象隨時會在眼前,他就逐漸能放心地被留下。
安全感的建立可看做是一種制約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向內心投射一個好現象」,也就是說,藉著這個投射作用,這個依戀對象變成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一部份,也因此是個即使不在眼前,也能被依賴的人。
溫尼考特認為,成人獨處的能力源於嬰兒「在母親前面的」獨處經驗。嬰兒只有在獨處時(即在某個人面前),才能發現他個人的生命。在母親面前的獨處經驗,可以形成一種放鬆的心態,他就開始意識到「我」,也開始體驗某種興奮或衝動。在這種情況之下,興奮或衝動都有真實感,是真正的個人經驗。這種個人經驗的感覺相對於溫尼考特所謂的因外來刺激才有所反應的虛偽人生。
許多人在兒時都因某種理由,學會過度的順從,生活方式是要符合別人的期望,或取悅別人,或不得罪別人。建立一種溫尼考特所謂的「虛偽的自我」。這種自我基本上就是要如人之所願,而不是以自己真正的情感和本能的需要為根據。這樣的一個人終會覺得人生既無意義又徒勞無功,因為他只是在適應,而不是在體驗這個世界,他不認為這個世界是可以滿足他主觀需要的地方。
……
雖然嬰兒為了生存,會有某些天生的本能反應;但是,依靠大量的學習,絕少取決於固有的本能,卻是人類行為最大的特色。
為了掙脫刻板且固有的行為模式,人類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只能短暫的享有「幸福」──幸福的意思是與環境完全契合或需求能完全滿足。
……
想像力給人適應性,但是卻讓人失去滿足感……人類會進化為極優秀的物種,源於他的不滿足,而不滿足會迫使他去運用他的想像力……不滿足可以說具有適應性,因為這種心態可以助長想像力的發揮,從而刺激人進一步克服並逐漸掌握環境。
內在的幻想世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這個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驅使人類去發明和想像的動力……瞭解自己創作潛能的人,永遠都能跨越內在與外在之間的差距。他們使外在的世界充滿意義,因為他們既不否認外在的客觀性,也不否認自己的主觀性。
過分強調主觀,會使一個人的內在世界完全脫離現實。這種情形就叫瘋狂。另一方面,誠如溫泥考特指出的,一個人太壓抑內在的世界,就變得過度屈從外在的現實。如果一個人認為外在的世界只是他必須適應的某種東西,而不是可以滿足他的主觀性的地方,他的個性就蕩然無存,他的人生也變得毫無意義或徒勞無功。
—《孤獨》‧安東尼‧史脫爾
哎,如果眼下[技術性問題]有解,有怎會有袋鼠族媽媽願意花錢給小孩坐十幾次電動車、給孩子吃大家都知道不好的速食食物?
回覆刪除網路時代,固然有許多育兒點子、甚至社群可與之參酌,但這也要看照顧者自身的社經及文化狀況。我是覺得,應該還是有許多隱身於城鄉各角落、正suffering某種無力感的袋鼠媽媽。
至於依存關係,的確會是個不容易的議題。記得去年九月,我第一次正式到所上報到,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對三年來每時每刻與孩子相處的一個母親來說,已經很久很久不曾那樣,隻.身.一.人,只為自己而行動。還記得坐在校內野餐桌,清風徐來,偌大湖景在眼前,我啃著午餐三明治,首次體會到某種或可稱之為[自由]的感覺,心中一邊想:我也能有這種光景啊..一邊又小小聲跟自己確認:啊容他們在吃什麼,真的不用準備午餐噢?
依賴關係的確很重要,但那是比較高的層次了,我想說得還是在比較基本的物質的層次。
回覆刪除selena很會帶孩子,分享很多創意,這的確很有幫助。不過,若依照我原本的思路,會把她的這些本事看作一種"文化優勢",其他人想依樣畫葫蘆還未必畫得出來。用"文化優勢"這個詞,沒有批評的意思,若我在台灣,應該也是有某種文化優勢的。
但當我來到英國,變成了經濟與文化上的弱勢者,我才體會到那些幼教支援的重要性。這才是我原本想說的重點:社會必須投入資源,讓處在經濟弱勢或文化弱勢的父母更有能力照顧好小孩,這樣才能促使社會整體的進步,而不會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裡的富不單只錢財,也包含精神文化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