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5日 星期一

希望之旅

導演:Xavier Koller
1990/美/Colour/110mins
紀錄:
IMDb: Reise der Hoffnung


一部描繪移民的片子。

對現況的不滿、接到友人移民後傳來的佳訊,使得主角毅然地決定孤注一擲,放棄故鄉的一切,移民到新天地。他夢想著能在異地開創未來。

然而因無法循正當途徑移民,只好借助非法關係偷渡,因而完全沒有保障地被掮客層層剝削,絲毫沒有反抗的能力。最後在越過邊境時,終因被惡意放棄而步上悲劇的旅程。

主角變賣一切家產時,他的父親提到了「根」。「根」代表有所憑據,象徵穩定,然而移民卻含有大量的冒險性因子,兩者必然會產生衝突。劇中,一方面因為主角代表年輕勢力,比起衰老的勢力,有比較大的權力。另一方面,穩定表示波動不大,自然不會有大幅度的躍升。然而移民面對的是未知,這才能給人大程度改善環境的希望。所以結果明顯的,主角的看法佔了上風。

當一地的資源不夠當地人民使用,人民遷移到另一塊有足夠資源的土地生活是合理的。移民本無罪。然而在國家法律的規定下,片中的主角不得不選擇偷渡的途徑越過邊境,也因而導致了孩子死亡的悲劇。疆界,是國家出現後才產生的概念。國家依此標示它對這片土地的所有權。也依此以國家安全之類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片土地上資源、人口的向外流動,也限制了外界人口的流入。然而世界的資源應該如此畫分的嗎?

政治預言小說「黃禍」提出了一個概念:當中國資源不夠供給人民時,人口將流向世界各地,那時領土、主權的概念將不具任何意義。一切將達到供需平衡--人口分佈依資源而定,而非由國家認定。從這點來看,國家是多麼的荒謬?!國家主義完全不能幫助人類,反而鉗制人的生活、心靈。戰爭多起於資源分配不均,或許當國家的藩籬解除,世界上的資源、人口能自由流通,戰爭或可平息,片中的悲劇也才不致於發生。

剛欲渡過邊境時,移民者都不願被警方發現,直到他們親身體認到環境的可怖時,才轉變態度,唯恐不被人知的努力求援。寒冷環境的危險本是普通的認知,然而被遣返的恐懼卻蓋過了死亡的威脅--他們已成了過河的卒子,只能向前,無法後退。苛政猛於虎,千古不移。

當男孩陷入昏迷時,主角急欲尋求幫助。然而命運馬上無情地展現它的殘酷,當其他人都獲救,只剩他和男孩苦等援手,甚至讓他在追逐援助的過程中一再的錯過、失望。

男孩在急救之後仍無力回天,主角傷心的無法接受,只能不斷地說著:「我沒有做錯事」。他以為沒有錯,就不該受到懲罰--孩子的死。雖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絕於耳,勉人遵守社會價值,但現實從來不是美麗的神話,好心不見得有好報(而且在弱肉強食的競爭中,下場總是不好)。人要藉著甚麼樣的信念來平衡這種落差?

片中的小男孩無畏的面對世界,這種「生之勇氣」(courage to be )是人在成長中最可貴、最重要的特質。它驅使人在成長過程中去探索外在的事物,讓外在的世界同化成人的知識。然而這樣一個代表希望的象徵,仍然抵不過命運的殘酷。這是象徵希望已死嗎?主角在受到這樣巨大的挫折後,是甚麼樣的信念支持他面對未來的(以致於他詢問卡車司機,能否成為他的朋友,表示他仍未完全對現實絕望)?

難道,死去的男孩,象徵了甚麼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