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5日 星期五

鐵案疑雲(The Life of David Gale)

導演:亞倫派克 Alan Parker
2003/美/35mm/Colour/130mins
紀錄:2003柏林影展競賽片
2003台北金馬影展
IMDb: The Life of David Gale


像是一堂運動者的道德課。

一個罪證確鑿的謀殺案,竟在行刑前的短短數天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獲得死刑犯獨家採訪權的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逐步發現驚人的事實:原來辯護律師的差勁表現、獨家採訪的高額價碼、關鍵證物離奇的出現、以及「真相」揭露的步調,都是精心設計的局。而這個看似充滿陰謀的局外面,還有另一個局……。

當一切真相大白,所有正式/不正式紀錄都攤了開來,字幕掠過銀幕,我卻感受不到看完影片的放鬆感。不願相信這種結局,我全身戰慄,盤繞在心頭的疑問是,「什麼是理想?」,「反對死刑,反對生命被剝奪,能不能以剝奪生命來達成?!」

被判死刑的哲學教授大衛,在接受採訪的開頭是這麼說的,「這是我經過一連串抉擇後的結果。」

懷抱著同樣的理想,他們是提倡廢除死刑的 NGO 的成員,與贊成死刑的州政府對抗周旋,企圖搶救貼在辦公室牆上的一張張死刑犯照片,然而面對龐大的保守勢力,他們屢戰屢敗,死刑犯的照片一張接著一張的被劃上紅色的大叉叉,生命一條接著一條的失去。面對破碎的人生(罹患重症;醜聞纏身、家庭離異),他們竟以兩條人命作為手段,建構出一樁冤案來打擊州政府,凸顯死刑的危險——司法免不了誤判,死刑無法補救。

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換取理想的實現,這無疑地是沈重的悲劇,但絕不是壯烈感人的犧牲,反而是道德的墮落、理想的背叛!設下圈套陷對手於不義,他們已不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機關算盡的投機者。影片將近尾聲時的電視新聞片段裡,贊成死刑與反對死刑的兩造言論交替出現,只顯得極度諷刺與荒謬,反對死刑的立場在這件「反死刑的罪案」中失卻了自身的道德基礎,理念失去了崇高的正當性。剩下的,只有犬儒,只有虛無。

在哲學課的課堂上,大衛提及拉岡的理論,「你欲望的不是你的欲望物,你欲望的是你對欲望物的欲望。」這是一則隱喻,一則督促運動者不斷自我反省的隱喻——運動者在乎的究竟是理想本身,還是追求理想的感覺?

順帶一提,幾名大牌紅星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凱文史貝西犀利依舊,聰明、魅力十足且充滿活力。凱特溫絲蕾也有超出花瓶水準的演出,前半段的俐落剽悍和後半段的纖細易感揉合無間,個性轉變自然流暢,令人激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