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萊塢生死戀(Devdas)
導演:桑傑里拉班薩裡 Sanjay Leela Bhansali
2002/印度/35mm/Colour/181mins
紀錄:2002坎城影展競賽片/2002MTV亞洲電影獎
2003台北金馬影展
IMDb: Devdas
其實,只不過是一個通俗愛情故事而已,一則社會體制(階級)和人性私欲(嫉妒)聯手碾碎個人幸福的故事。
而且,說實話,故事拍得一點都不政治正確,炫耀著金碧輝煌的豪門,俊男美女不食人間煙火、不知百姓疾苦的大談戀愛,至死靡他/她……。
可是你看,影片才一開頭,家族成員互相通報德阜達將返家的消息時,那個行雲流水般順暢的、像變魔術一樣盤旋迴轉的(是的,坐第四排的我差點暈了)一鏡到底;一場又一場精彩無比,調度場面盛大繁複、華麗醉人的印度歌舞;德阜達瀕死時整個世界展現的強烈色調,醞釀出靜默又喧嘩的情緒……,你全身上上下下的細胞都告訴自己同一件事——好看,真是好看的不得了!你找不出什麼理由,講不出什麼道理,可你心甘情願被這些好看的畫面征服,
印度作為典型的男權社會,反映在影片裡的背景(BackGround)就是典型的——女人以出嫁、相夫教子為一生的目標,以及無所不在的大男人主義,甚至連影片都以男主角命名(Devdas)——這是背景,那前景是什麼?前景(FrountView)是——像是要反抗一面倒的壓迫/支配結構似的,幾乎每個女人的內在力量都強過男人。帕蘿與德阜達之間的悲劇的決定性因素固然是階級,但德阜達之所以失去所愛,潦倒一生,他個性上的懦弱顯然難以卸責。相較於社經地位不高的帕蘿主動爭取自己的幸福,優柔寡斷的德阜達屢次在關鍵時刻舉棋不定,逼得心碎的帕蘿忍不住脫口控訴,「你總在我挺身而出爭取自己權利的時候,才改變立場!」
與帕蘿結合無望後,借酒澆愁的德阜達仍抱著階級的優越感、道學的想法,對名妓嬋佐穆琪不屑一顧,視性工作者為自我墮落,而鄙夷其人格。但,「難道藝妓就不能有人性麼?」嬋佐穆琪犀利的辯護,顯示出更透徹的人性理解,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她,沒有因承受污名的評價,而懷疑自己作為人的價值,處於學識地位金字塔的德阜達反而淺薄傲慢,對人勢利而充
滿偏見。
甚至連看似天真庸俗的帕蘿的母親,都有著剛健的風骨和令人驚訝的寬容,雖然因受辱而負氣將帕蘿改嫁予望族,但自始至終都抱著尊重年輕孩子們的態度,對於兩人的感情總是支持多而反對少。在婚禮前夕——一切已無法挽回時——見到私會的帕蘿與德阜達時,眼神流露出的竟是憐憫,而不是譴責。人格寬厚,恰與獨斷傲慢的德阜達的父親形成強烈的對比。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對於性工作者有更進一步的著墨,根據習俗,女神慶典需要取藝妓家門前的一把泥土,作為慶典的重要供禮。受社會鄙夷的性工作者似乎在宗教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尊重,顯示出其信仰進步的一面。但慶典時,帕蘿將嬋佐穆琪留下共舞,卻為眾人所不容,顯示社會保守力量仍十分強大。這既支持又排斥的矛盾,形成道德上的裂隙,不同於理所當然的貶抑,讓人無法視而不見,像是隱含了污名的平反的可能性。
至於片中的敗筆,過火煽情顯然是最大的致命傷,特別是眼淚,簡直多如繁星,無所不在隨催即現,真是嚇死人的多。剛開始還蠻能帶動情緒的,到後來就真的有些受不了。讓我想起首次去京都賞櫻的經驗,初見滿城的繽紛,在美感的震撼之下,心悅誠服的讓櫻的絢爛征服,恨不得一天又一天的看下去,直到花季終了。可才一連看了一星期,拼了命似的看,最後就感覺是在看杜鵑花一般,索然無味。果然,節制之必要,空白之必要。
哎,寫到這裡,帕羅的清麗面容又冒了出來,月光下的女人,月亮般的女人。她在婚禮上多麼堅強,又多麼的絕望。I have never seen,如此華麗又悲傷的婚禮。
Brav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